跳到主要內容區

賴柏吟-中文報告

最後更新日期 : 2015-08-25

A novel dendritic cell subset involved in tumor immunosurveillance

 

NATURE MEDICINE 12, 214-219, 2006

S46931075賴柏吟

中文摘要: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佔成人白血病10~15%,病因為第九對和第二十二對染色體發生異位形成「費城染色體」,產生BCR-ABL嵌合基因(BCR-ABL chimeric gene),製造異常的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不斷活化下游細胞生長訊號,導致白血球細胞增殖失控造成CML。除了骨隨移植可以根治此疾病外,2001年上市的新藥imatinib mesylate(又稱為Gleevec,中文名稱為基利克)可以專一性的阻斷異常酪氨酸激酶的活性,為這類型的癌症治療帶來一線曙光,並核准用於治療腸胃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病人。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作者及其研究團隊發現部分GIST病人雖不具有異常的酪氨酸激酶,但是用Gleevec治療後卻仍有療效,令人不禁懷疑Gleevec除了擁有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功能,還能作用在免疫細胞,提高免疫細胞清除腫瘤的能力。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作者使用Gleevec治療帶有黑色素瘤(melanoma)的小鼠,發現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並且觀察到腫瘤組織中有大量的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 DCs)浸潤,這些樹突細胞能製造大量的干擾素-gIFN-g)。

        干擾素-g在免疫監視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提高腫瘤細胞的抗原呈現,活化T細胞清除腫瘤細胞的能力,基於以上的發現,作者嘗試證明這些浸潤在腫瘤組織中的樹突細胞會分泌干擾素-g來抑制腫瘤生長。在本篇研究中,為了進一步提高免疫細胞的活性,作者合併使用Gleevec和介白-2IL-2)來治療帶有黑色素瘤的小鼠。和之前的研究一樣,小鼠在接受治療後可以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生長,除了在腫瘤組織中發現大量表現CD11c(樹突細胞表面標誌, surface marker of DCs)的細胞浸潤,還可以提高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對抗腫瘤的能力。

進一步從接受Gleevec合併IL-2治療的小鼠脾臟分離出這群細胞,分析發現它們同時表現樹突細胞表面標誌如CD11cB220MHC class II分子以及自然殺手細胞表面標誌如NK1.1NKG2D,且在Rag2/IL2rg/缺乏淋巴細胞的免疫不全小鼠中仍能發現這類細胞存在,因此推測這群細胞是分化自樹突細胞而非淋巴細胞,可以歸類為樹突細胞的新成員。

    這群新的樹突細胞與腫瘤細胞共同培養下可以分泌大量的干擾素-g,且能透過腫瘤壞死因子相關凋亡誘導配體(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TRAIL)殺死腫瘤細胞,在in vivo實驗中也證明這群新的樹突細胞可以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因此作者命名這群新的樹突細胞為「產生干擾素的殺手樹突細胞」(IFN-producing killer dendritic cells, IKDCs)。最引人注意的是,在作者所有的實驗中,IKDCs抑制腫瘤生長的能力明顯優於傳統的自然殺手細胞。

在同一期Nature Medicine中,另一研究團隊也同時發表這群IKDCs的存在,並且證明IKDCs扮演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的能力。綜合兩篇研究我們可以更加確定這個新的樹突細胞家族成員IKDCs,它同時擁有自然殺手細胞和樹突細胞的雙重身份和能力。

這項研究不僅發現IKDCs,也暗示著Gleevec在治療癌症的可能潛力,而當今最迫切的問題是,人體是否也存在IKDCs或類似的細胞?這些問題需要更多科學家們努力來回答。

 

 

References:

1.          Borg, C. et al. Novel mode of action of c-kit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leading to NK cell-dependent antitumor effects. J. Clin. Invest114, 379–388, 2004.

2.          Taieb, J. et al. A novel dendritic cell subset involved in tumor immunosurveillance. NAT. MED. 12, 214-219, 2006.

3.          Shortman, K & Villadangos, J, Is it a DC, is it an NK? No, it’s an IKDC. Nature Medicine 12. 167-168, 2006.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