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中文報告-黃建銘

最後更新日期 : 2015-11-06

乙醯膽鹼離子通道在曼氏血吸蟲上的功能角色

 

論文:Kevin MacDonald, Samuel Buxton, Michael J. Kimber, Tim A. Day, Alan P. Robertson, Paula Ribeiro PLoS Pathog (2014) 10(6): e1004181


 


報告者:Jian-Ming Huang (黃建銘)                           時間:15:00~16:00, Nov. 5, 2014

講評老師:Dr. Jyh-wei shin (辛致煒 老師)              地點601教室


 


摘要:

    血吸蟲在全世界造成230萬人感染血吸蟲症1,一般而言,主要感染人類的血吸蟲為埃及血吸蟲、日本血吸蟲及曼氏血吸蟲。很不幸地,目前沒有任何得疫苗可以有效地預防血吸蟲的感染,此外,目前治療血吸蟲病的藥物為praziquantel (PZQ),然而,由於廣泛地使用PZQ,導致產生許多抗藥性地例子2,另外一方面,PZQ也無法有效地殺死血吸蟲幼蟲,因此,部分的研究人員開始往血吸蟲的神經傳導來治療,一部分為抑制血吸蟲幼蟲到肝臟發育成蟲的路徑,使得幼蟲無法順利成長,另外一部分為抑制血吸蟲的生活,例如:飲食、交配等行為。

乙烯膽鹼在許多生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這篇文獻中,作者在血吸蟲上找到乙醯膽鹼通道蛋白,首先,作者先進行生物資訊分析蛋白質序列及乙醯膽鹼通道在不同物種上的區別,發現在血吸蟲上具有五個陰離子型的乙醯膽鹼通道,並使用藥物及siRNA抑制乙醯膽鹼蛋白,發現蛋白的抑制會使血吸蟲活動力上升,因此,間接證明乙醯膽鹼蛋白的產生會抑制血吸蟲的活動。選用已知的兩個乙醯膽鹼通道蛋白進行蛋白的分佈,功能上的測試,發現只有SmACC-1能在細胞內產生功能,因此,在未來可藉由此蛋白的了解來開發新的藥物,來有效地去抑制血吸蟲的感染。

        由於在本篇的實驗可以得知乙醯膽鹼受器分佈於血吸蟲的表面,因此在討論上,可能原因是因為血吸蟲的幼蟲最後在人體的肝臟成熟並繁衍下一代,且肝臟有許多乙醯膽鹼的前趨物-膽鹼,因此,在移動到肝臟的過程中,可能使血吸蟲表面上的受器可以感受到位子的正確,而準確地停留在肝臟。

 

參考資料:

1.         Gryseels, B., et al., Human schistosomiasis. Lancet, 2006. 368(9541): p. 1106-18.

2.         Sabah, A.A., et al., Schistosoma mansoni: chemotherapy of infections of different ages. Exp Parasitol, 1986. 61(3): p. 294-303.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