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中文報告-王緯智

最後更新日期 : 2016-02-02

Interlekin 17 在感染分枝桿菌後在重複給予牛分枝桿菌疫苗的小鼠模式中所扮演的致病性角色

論文:Andrea Cruz, et al. 2010. Pathological role of interleukin 17 in mice subjected to repeated BCG vaccination after infection with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J. Exp. Med. 207, 1609-1616

 

報告者:Wei-Zhi, Wang (王緯智)               時間:15:00~16:00, Nov. 3, 2010

講評老師:Dr. Lien-I Hor (何漣漪老師)    地點Room 601

 

摘要:

肺結核是由肺結核分枝桿菌所造成,是人類世界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每年有近兩百萬人死於肺結核當中。當感染分枝桿菌之後人體免疫系統會活化並且清除分枝桿菌感染,但因無法有效清除,所以只能將細菌限制在肉芽腫之中,但若控制細菌生長的能力不足,則可能會導致宿主細胞或組織損傷。牛分枝桿菌同屬於分枝桿菌屬,已經被減毒培養數百代現今是對抗肺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疫苗。但已經有前人研究指出若是先感染肺結核分枝桿菌之後再重複給予分枝桿菌抗原的話,將會導致由免疫反應所引起的嚴重致病,例如細胞壞死(necrosis)、發炎反應 (inflammation)以及顆粒球大量浸潤(granulocyte infiltration)。因此作者們想要去研究這個由免疫反應所引起的病灶是否起因於感染過肺結核分枝桿菌之後再重複感染分枝桿菌抗源所造成的過度免疫反應並且研究IL-17是否參予在其中。為此,作者建立一個以C57BL/6 mice感染過肺結核分枝桿菌之後再重複給予牛分枝桿菌而引發嚴重肺部發炎反應的實驗模式。首先作者證明在這樣的實驗小鼠模式之下肺部有比較多且比較大的病灶出現。而在細胞激素的部份,則是觀察到 TNF-a, IL-6與MIP-2這些促發炎反應的細胞激素有增加的現象,但是在IFN-g則是沒有明顯變化,但在IL-17與IL-23則是看到明顯表現上升的現象,另外作者利用 B6 il23a-/- mice在同樣的模式下看到是中性情的量變少以及肉芽腫的大小也變小,顯示IL-23在這個模式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最後作者用抗體將IL-17中和之後,發現倒在這個實驗模式之下,缺乏IL-17之後肺部發炎反應變弱以及證明在先趕果肺結核分枝桿菌之後再重複給予減毒牛分枝桿菌將造成嚴重的肺部發炎反應並且證明是由IL-17所主導的。結合所有的結果顯示,未來對於肺結核的治療以及疫苗的研發上,IL-17是必須要考慮的分子之一,若是將IL-17移除,或許可以大大降低過度的免疫反應對組織的傷害。

 

參考資料:

1.      Endogenous IL-17 as a mediator of neutrophil recruitment caused by endotoxin exposure in mouse airways. Miyamoto, et al J. Immunol. 170:4665–4672, 2003

瀏覽數: